质胜于华,行胜于言,党史学习不仅在于知,更在于行。学史力行,就是要通过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、群众的烦心事,切实把好事办实,把实事办好,办到群众心坎上,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
从排污不畅到“畅通无阻”,换来百姓“舒心”;从乱停乱放到停车有序,治出百姓“顺心”;从用水困难到供水充足,引出百姓“安心”……急民之所急,解民之所困,自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开展以来,我市在建章立制、创新载体、实事督办、反馈回应等方面下足功夫,从居民身边事入手,让“烦心事”不再烦心,让“困难事”不再困难。
“开门问计”问需于民
为民办实事的前提,是知道民之所需。3月15日至4月15日,我市突出互联网“开门问计”的重要功能,联合时尚东区、攀枝花市西区、这里仁和、阳光米易、山水盐边等市级主流媒体和各县(区)官方微信公众号,以及攀枝花手机台、非钒钛度手机APP,同步推出“民意直通车——‘为民办实事’民意征集活动”。
“希望能够增加西区到攀枝花南站的公交车”“请切实规范人行道上的摆摊设点行为”“希望能解决阿署达村旱季芒果缺水的问题”……随着民意征集活动的深入开展,涉及交通出行、就医就学、市政建设等方面的“烦心事”“闹心事”不断汇集。截至活动结束,共收到各类意见建议190余条,经梳理和归类归总,有实际内容、有明确事项的意见建议121条,主要集中在棚改、交通、教育、医疗、文旅、市政建设等方面。
有问题就解决问题,有难题就破解难题。结合全省《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方案》,我市根据实际,明确了14项工作措施,各级各部门制定具体操作方案,形成了《攀枝花市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实施方案(征求意见稿)》,明确了32个重点工作任务,明晰了涉及教育、医疗卫生、交通、政务服务、脱贫巩固、就业社保等方面的95项民生实事及其工作举措。
“实”字当头排解民忧
阿署达村是芒果种植大村,芒果种植面积约6000亩,而四五月份正是攀枝花的旱季,也是芒果挂果期。作为阿署达村灌溉水源的龙岗水库因2020年堤坝加固而储水不足,解决用水问题,防止因干旱导致芒果产量减少,成为阿署达村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。
为保证灌溉用水,有效预防农田旱情和村民用水不足,东区银江镇党员干部牵头、村党支部配合,联系胜利水库管理所开展引水“微工程”。截至目前,已陆续从胜利水库调水50万立方米解决阿署达村村民生产用水问题,覆盖全村五分之四面积,受益村民达300余户。
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应以“实”字当头。
为做好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意见征集活动的“下半篇”文章,我市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梳理,组织各县(区)、市级各相关部门进行认领和分析研判,并反馈办理情况、回应情况。各级各部门反馈意见按照立即办理、年内解决、其他时间办结、暂无条件办结进行分类,建立了4张清单,在清单中明确意见建议、办结时限、办理部门、办理措施等,协调市委目标督查办将意见建议办理纳入督办范围。
学史力行“走深走实”
在党史学习教育省委宣讲团宣讲报告会上,市委书记张正红强调,要结合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切实解决一批群众普遍关心、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,解决“小问题”惠及“大民生”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。
婚姻登记实现全市通办,解决了群众办理婚姻登记“多头跑”的堵点问题;东区组织200余名街道(镇)干部职工、社区网格员、志愿者参加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,解决居住环境“脏乱差”的问题;西区投入路灯维修经费7.2万余元,照亮群众回家路……一个个“小问题”得到解决,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。
随着“*多跑一次”改革不断深入,米易县通过开发具有审签功能的“网上开证明”办公平台,让群众足不出户、动动手指就能开好网上电子证明,实现了开证明“零成本”和“一次都不跑”。类似这样的便民服务,没有*,只有更好。
我市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总结经验、推动工作、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,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,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中,知民情、听民意、解民忧,架起服务群众 “连心桥”,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用党员的“使命感”促群众的“幸福感”提升,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、解难事的实际行动。
“接下来,我市还将持续健全和完善民情民意反映机制,打造‘手机随手拍’平台,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精细化治理。”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,我市将继续加强部门协作配合,及时受理、办结、回复群众反映的问题,举一反三抓好同类问题整改,努力让城市更具品质、更有温度、更富活力。